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3期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中国学派 2024-04-22




·学术争鸣·物理主义与美德


一种物理主义的道德和价值观


摘要:物理主义者不认为有超自然的道德、价值真理,但他们不是虚无主义者,他们可以持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可以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作辩护,以及向他人推销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特别地,他们可以接受自由的价值观,而且一些物理主义者相信,物理主义世界观可以为自由的、多元化等价值准则作更好的辩护。他们还可以很自然地吸收东方佛教传统中的“无我”“慈悲”等观念,提出比今天自由的价值观更理想化的、更高的价值观,满足那些认为自由的价值观还有所不足的人的需求。

关键词:物理主义  价值  道德

作者叶峰,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089)。

物理主义实为德性伦理学之良友

——与李义天教授商榷


摘要:物理主义指的仅仅是这样一种思想: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在某种“归根结蒂”的意义上都是“物理物”。然而,物理主义仅仅蕴含了“随附性论题”是真的,却没有蕴含还原主义是真的。毋宁说,基于“随附性”概念的物理主义,在进一步引入“多重可现实性”的概念的情况下,是允许高层次的心理学词汇具有某种不可还原性的。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物理主义的引入会威胁到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德性伦理学的“自治性”。毋宁说,与物理主义彼此亲和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恰恰能够为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很多具体理论建树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细节(尽管这些细节仅仅是一种说明,而非是对被说明项的取代),由此使得哲学与经验科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友好。

关键词:非还原论的物理主义  多重可实现性  德性伦理学  认知心理学  随附性

作者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绝学研究·因明学的历史与传承


因明何以成绝学


作者傅光全,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饶  334001)。

因明绝学抢救性研究的意义


作者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因明研究的学理要义与现实使命


作者沈剑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062)。

·研究新论·


中国家庭的“转变”与“不变”


作者:宋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2);李建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  300071);郑真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28);李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  100872)。

·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经验与误区

—一个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


摘要:田野调查是现在人类学和社会学普遍采用的一种调研方法。以深度访谈和观察作为主要调研手段的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从认知角度看,其实无论是在其概念内涵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地方。通常我们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者”赋予其社会行动一种主观意义且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意义并给出解释作为田野调查的方法论进路。所以,“意义”和“意义探究”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中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因此,从认知层面看,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秉承的是从胡塞尔到舒茨所开创的现象学和现象学社会学之传统。它将舒茨笔下的“生活世界”看作一个“意义的世界”。它的任务是对此在意义上给出理解与诠释。它与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为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关注的是社会整体。即使在田野调查的现场,它也强调对现象的考察必须要有一个社会整体的视野。关键词:田野调查  现象学社会学意义  意义探究  积极认知作者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数字化与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困境化解


摘要:实证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之一。从方法论层面来看,传统实证社会学主要存在宏观与微观解释、数据与理论驱动、相关与因果、同质性与异质性、信度与效度等内在张力。万物互联时代的数字化为研究方法的更迭提供了机遇,以研究设计为切入点,测量的客观化与多维化、大小数据的有效匹配和线上线下实验结合等是应对研究方法挑战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实证社会学  数字化  本土化  因果分析

作者范晓光,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杭州  310058)。

·学科反思·


中国的比较行政法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比较行政法的研究中,观察不同国家行政法理论与制度的演进,就各国行政法律的规范结构、行政法解释、行政审判的不同技术、行政管理方式和实效进行比较,有助于反思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的利弊得失,使学说更趋精良,并有助于反思我国的法律继受,改进我国的行政审判质量。在这个意义上,比较行政法应选取更为翔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在既往的研究中,我国相对更关注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的行政法,但比较行政法目的还在于,加深对不同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行政法治的理解,并吸取一些国家行政法治发展的教训,因此,应拓宽比较行政法研究的视界,开展行政法结构改革、政府规制、行政过程、全球行政、风险规制以及学说史等比较研究。关键词:比较行政法  比较法  学说史  制度史作者宋华琳,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天津  300350)。

中国农业灾害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学术旨向


摘要:农业灾害史作为灾害史研究的分支方向受到学界各方关注并取得长足发展。虽然目前关于农业灾害历史演进、历史农业灾情特征及农业减灾救荒史等基本问题的专题研究进展顺利,但仍存在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领域未能充分拓展以及研究范式固化等问题。有必要从传统农业、粮食安全和农业遗产等三个维度进一步推进农业灾害史研究,以期从科技史、社会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方向充分拓展农业灾害史的学术空间,形成既具有显著灾害史分支学科特性、又能兼容统筹于农业史学科体系的农业灾害史学术领域。

关键词:农业灾害史  传统农业  粮食安全  农业遗产

作者卜风贤,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西安  710119)。

·学术评论·


从艾兰 “夏代神话说”看中西方学界夏文化研究的差异


摘要:艾兰的“夏代神话说”是西方学界“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也是中国学者最常援引并驳斥的对象。“夏代神话说”认为文献中关于夏代的记载与商人的神话形成一系列呈“结构性”对立的关系,是周人克商后把商人关于“夏”的神话历史化,以论证周人提出的“天命靡常”观念,从而将克商行为“合法化”。中西方学界对夏文化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也可以从艾兰的研究中理解西方学界对夏文化研究的一些基本认识。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在遗址内没有实证性文字材料出土前,不应将传说与考古发现挂钩,而应“分而治之”,其关联性应是研究的结论而非预设的前提。很多国内学者则倾向于认为“夏”的文献资料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证据具有关联性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假设,“传说”有一定的史实依据,研究工作的中心在于对传说去伪存真。中西方学者在理论基础上的不一致,导致了对夏文化的研究存在重大差异。

关键词:艾兰  夏代神话说  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  中西方研究差异

作者韩鼎,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开封  475001)。

·评价视角·


国外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

——基于样本数据的分析(1993—2016)‍


摘要:国外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是中国日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出版的《中国的日本研究著作目录(1993—2016)》为基础,选取国外出版的非日文原文且翻译成中文的日本研究著作,建立次级数据库,通过可视化工具直观呈现其出版分期、高潮、时滞等方面的特征。总体上看,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点之一,引进更多高质量的国外日本研究仍大有可为。但就中文译介而言,在追求“量”的同时,“质”的保证则更为重要。关键词:国外日本研究  中文译介  样本数据作者贺平,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33)。

中国“拉丁美洲研究”发展趋势

——基于CNKI文献大数据的分析(1979—2019)‍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对比分析方法,对CNKI 1979—2019年间收录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及图书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40年来中国“拉美研究”的各项评价指标和数据,从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研究机构和学者、高影响力文献、传播载体和地区分布等角度,集中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态势。这段时期,中国的拉美研究论文数量整体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增速明显,资助力度不断提高。从文献高频关键词的分布来看,中国的拉美研究向区域研究、大国研究和热点研究高度集中;从地理分布看,拉美研究机构、学者高度集中于京沪苏鄂粤等省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占据绝对优势;从图书引证统计来看,拉美研究图书著作的发展呈数量高增长、学科多元化和类型偏译著的特点。

关键词:拉美研究  发展趋势  文献大数据  学术评价  文献计量学

作者郭存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义川、周小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评价中心研究人员;肖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评价中心编审。(北京  100192)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